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4章(1 / 2)





  我对他们说:“是这样的,你们还记得又开始这些陶俑活了的时候,并没有马上来袭击我们,它们首先攻击的是那个丹炉!”

  唐云馨想了想说:“没错,一开始我还以为我们会像是在双王墓中一样马上就会受到袭击了。但是我很好奇的是它们竟然去攻击那个巨大的炼丹炉,当时我还很庆幸,以为这样会逃过一劫。”

  我接着唐云馨的话继续往下说:“没错,当时我也很奇怪,为什么先去攻击那个炼丹炉而不是我们。刚才我才明白了,因为炼丹炉在一开始的时候温度要比我们高。到了后来炼丹炉慢慢冷却下来了,我们就成为这里面温度最高的,所以他们又转过来攻击我们。”

  徐平这个时候插话了:“为什么那些泥巴都来攻击我们,这位女士早已经进来了吧,为什么不去砍她呀!”

  那个女孩子没好气的哼了一声:“你怎么知道就没有陶俑来攻击我呢?”

  我接着说:“这里面的陶俑太多了,而且咱们又被包围着,很难看得到再往外的那些陶俑在做什么!这样的话我就明白了为什么这里面从来不让点火把,似乎是一旦到了一个高温点,就会激活这些陶俑,然后这些陶俑就会疯狂的攻击每一个温度高的东西,直到将洞内的超过这个温度的东西斩杀殆尽。”

  唐云馨也说:“所以,古人们才根据闪电落在萤石上会使萤石发光的原理,发明了这些简易的电池和这些萤石球。就是为了防止在洞内点燃火把,然后温度会激活这些守护这里的陶俑,从而遭到杀身之祸。这就像是计算机里面的一个软件,要运行必须需要一条指令,而这个温度就是激活这些陶土人的指令。”

  徐平听得有点云山雾罩:“你说他们这是为了什么呢,这么大费周章!”

  我摇了摇头:“那我就不知道了,也许为了一种神秘感,也许是为了炼丹的需要。但是我感觉这个炼丹炉纯属是一个机关,或者是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点燃,不然的话也能激活这些陶俑。不管这东西具体是做什么,但是我们知道了这个原理,那我们就有办法来应对,就有希望离开这里!”

  为了证明我的猜想是正确的,我叫起徐平准备到祭台的另一边做一个实验。突然那个女孩子拦住我们:“先别着急,我们先检查一下这个祭台上是不是会有危险的东西,这样冒失的行事,容易发生意外。”

  我刚要发作,唐云馨赶忙拦住我,先是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。唐云馨是告诉我先不要贸然行事,还是听一下这个女孩儿的一件,小心驶得万年船。我想了想也是,安期生的手段太出人意料了,还是先检查一下四周是不是还有危险。这个女孩子站了起来,好像不小心拉动了伤口,身体一阵僵硬。唐云馨见到了赶忙上前去扶了一把,没想到却被这个女孩子轻轻地推开了。

  徐平悄悄地对我说:“真爷们,我就喜欢这样的,死也不投降!”

  我厌恶的把徐平扒拉到一边去,这是什么爱好,你干脆去做断背山好了。我才不喜欢这样的男人婆,一点女人味都没有,我还是喜欢唐云馨这种的女神类型。我们照了照这个台子的上面,这个祭台和我最初设想的一样,上面并不是很大,也就是四五十平方米大小。在手电筒的光线下,可以看得出这个祭台上面也是那种红色琉璃一样的石头搭建的,能够反着手电筒的光。

  在祭台的的头上好像是一张是小石台,应该是在以前放贡品和香炉进行拜祭的地方。其余的地方什么都没有,只是在台子的周围每隔着一米就会有一个石柱,估计是栏杆之类的东西,防止有人掉下去。我倒是很奇怪,这个洞内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个萤石石球作为照明的光源,这祭台上面这么神圣的地方却没有一个这样的萤石球。难道是四周的光线够用了,就不应在这上面修建了,没这么简单吧。

  正在我和徐平两个人那这周电筒胡乱的照着四周的时候,突然传来一声尖叫。不对,不是一声,应该是两声,只不过是两个女人同时发出的,所以很容易被认为是一声尖叫。我一把扯出那把宝剑迅速站到了唐云馨前面,将唐云馨护在身后。旁边的徐平也拿着枪站到了那个女孩子前面,警惕的看着对面。这个徐平行啊,立马开始行动了,已经开始做护花使者了!

  我打着手电照着前面,只见那个石台的下面,好像趴着一个死人。我小心的向前看了看,果然是一个死人,不知道已经死了多长时间,靠着后面的石台斜躺在地上。因为这个洞府内似乎空气流通的比较差一些,这个人身上的衣服还没被腐蚀掉。依稀能够辨认出上面的花色来。我松了口气,真是大惊小怪,不就是一个死人吗,还不知道死了多少年了,还怕他站起来不成!

  唐云馨这个时候在我后面说:“对不起,我不是怕死人或者是骷髅,只是没有做好心理准备,冷不丁的看到前面趴着一个人,吓了一跳!”

  这个时候那个女孩子也说话了:“我是被唐小姐给吓了一跳,所以才叫的!”

  听着她的声音中也有点不好意思,我没有专门打着电筒看看她的脸是不是已经红了。

  既然知道是一个死人,既不用担心了。我让她们先停下,我拿着长剑慢慢往前走了走,小心翼翼的戳了戳前面已经躺在地上的那位前辈。这里真不愧是一处洞天福地呀,地上的这位不知道死了多少年了,但是尸身还保存的相当完好,但是已经成了一个木乃伊了。从服装外貌上,这应该是一名男子。身体中的水分虽然都已经挥发完了,但是皮肤看起来还是挺有弹性的。我又使劲的戳了戳,确定这位已经死透了!

  我转过身来:“一个死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古人,没事的。”

  招呼三个人上前,我和徐平小心翼翼的将这位古人抬到祭台的一侧放好,给我们稍微腾点地方。尸体失去了全部的水分,轻得很,身上的衣服看起完好无损,但还是经不住时间的腐蚀,稍微一使劲,有些地方就碎了。

  我和徐平又返回那张石桌前,这张石台前面一米就是台子的边缘了。我让徐平拿出一发照明弹,向着台子下面打一发看看,验证一下一下我刚才所说的是不是正确。徐平卸下背包放到地下,从包里面拿出一发照明弹,安在枪中然后向着下面开了一枪。

  耀眼的照明弹瞬间又将下面照的通明,可以看得见下面已经站满了陶俑,具体有多少个就不得而知了,反正是里三层外三层包围着整个祭台。照明弹刚开始往下落的时候就能看到一些陶俑开始慢慢动起来,好像是因为照明弹温度的缘故。当照明弹完全的落下,落在了其中一个陶俑上。

  正如我所想,周围的陶俑一下子就将这个身上有照明弹的陶俑给打碎了。整个过程干净利落,一点犹豫都没有。照明弹落在了地上,从地上陶俑间的缝隙中发出光来。这个时候周围的陶俑似乎是围着这个照明弹打转,一直找不到下手的对象。

  照明弹慢慢的灭了,我和徐平抽回往下探着的身子,徐平对我说了一句:“乖乖,这是干脆利落,上来就把同伙给干掉了。”

  我对他们说:“看到吧,它们是循着温度行动的!”

  这个女孩子发话了:“那你准备怎么对付他们?”

  我摇了摇头,表示还没有想出来。这个时候几个人都没有说话,各自坐了下来,边休息边想办法。

  唐云馨建议说:“我们先从那具尸体上找找线索吧,也许能够发现出去的办法!”

  徐平说:“拉倒吧,唐小姐,他要是有办法出去,还用得着死在这里吗?”

  我倒是挺同意唐云馨的建议的:“那可不一定,也许他不是被困死在这里的呢,也许他是自己愿意死在这里的呢。不管怎么样吧,找找看,有总比没有好。”

  第二十四章 帽子里面的文章

  我还是没有从这个女孩儿身上问出一些什么,所以只能作罢。我看着下面不断围着照明弹转动的陶俑,心中隐约猜出了这些陶俑的活动的秘密。在我们想要进一步了解陶俑以便从这里逃出去的时候,我们在祭台上发现了一具古尸。

  我们又重新走到尸体前面,准备从尸体上找一下有没有相关的线索。这具尸体身上穿着古人的那种大袍子,腰上系着一根镶嵌着玉片的腰带。我小心翼翼的解下这根腰带,腰带应该是用金银丝织成的,拿在手中坚韧无比,如果是丝质麻质的拿在手中一搓早就成灰了。想一下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那几件丝帛,密封在棺椁中没有遇到空气还是鲜艳无比,一遇到空气就开始氧化变黑,颜色都退掉了。

  这具尸体上的衣服也是如此,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,身上的衣服都已经氧化的不成样子。一开始在石台那边还算完整,但是经过我和徐平这么一抬就有些破烂不堪。周身上下似乎除了这条腰带,就再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。我脑袋中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这么想,这个时候还在想钱,是不是穷疯了。我又仔细的在这具尸体身上找了找,并没有发现什么。我示意唐云馨将手电筒照一下头部,看看这上面有什么东西。

  尸体因为严重失水,脸上只剩下皮紧贴着骨头,牙往外呲着,眼窝深陷,倒是有点瘆人。他都上带着的东西倒是引起了我的注意,我小心的将这个东西摘了下来,这是一根簪子和一个上面镂空并前有动物图案的圆环。这是用来束头发的东西,电视中经常看得到。

  唐云馨见我将这个束头发“怎么了,这东西有什么问题!”

  我将这个梳头发的东西发到手心中对他们说:“这个东西叫做武冠,顾名思义就是武士或者是习武之人带的冠顶,而且是身份很高的人才能带的。这个东西只有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最为盛行,后世就很少有带的了。这就说明这个人最起码也是汉朝的人,不能晚于西汉。一般武冠上面就是常见的鶡形雕刻,这上面除了鶡竟然还有熊头。汉朝的时候不会以熊最为勇武的象征,倒是南方的少数民族会有这种图腾崇拜,据说蚩尤的化身是一头巨熊。”

  徐平有些不信:“就从这么一个小小的绑头发的圆环上能够知道这么多。”

  我点了点头,岂止是这么多,还能更多。中国的冠服制度能够告诉我们很多事情。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,到了周代逐步完善,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。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,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,则把恪守祖先成法作为忠孝之本,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,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,不能背弃先王遗制,故称法服;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。

  我们先不说服装的问题,就单单说这个帽子,现在的帽子就是帽子。现在的帽子除了实际功能外,就是美观的作用,不会再有其他的说法。而古代不同,从一顶帽子上就能看得出你是哪里人,你的年龄是多少,家里有什么人,你的地位是高是低,你是文人还是武将,你是当官的还是平民百姓。

  最早的帽子不叫帽子,而是叫“头衣”。在我国古代,人们把系在头上的装饰物称为“头衣”,主要有:冠、冕、弁、帻四种,其中“冠”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,汉代的时候,冠的种类非常多。古人会在男子二十举行“加冠礼”,女子在十五岁举行“行箆”或者是“行笄(笈)”。这样就表示成年了,所以男子一般在20岁左右叫“弱冠”等等。

  起初,发冠是套在束起的发髻上的一个罩子,人们戴发冠只是为了美观的需要,样式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。大约在商朝,开始出现冠服制度。到了汉代,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,通过冠帽就可以区分出一个人的身份和等级。

  大约在商朝,开始出现礼冠制度。到了汉代,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,通过冠帽就可以区分出一个人的身份和等级。汉代主要的冠帽有:冕冠、通天冠、长冠、进贤冠、武冠和法冠等等。不同身份、不同场合所戴冠帽有严格规定,帝王在参加祭祀大典的时候要戴冕冠;在朝会和宴会上,帝王一般戴通天冠;长冠是参加祭祀时官员所戴的冠帽。武冠是各级武职人员在朝会时所戴的礼冠;进贤冠专门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。

  咱们看老版的《三国演义》的时候看到,唐国强演的诸葛亮一开始出来的时候一袭白衣,仙风道骨。头发是用一根青白色布条绑着,那个叫做逍遥巾也叫荷叶巾,是身上没有功名的人带的。不过到了后世,因为这种逍遥巾是诸葛亮未出茅庐前所带,边传这是诸葛亮所创造的的,所以也叫诸葛巾,被一些不去做官高人隐士还有一些沽名钓誉的人带着。

  等诸葛亮做了刘备的军事,被刘备封为军师将军的时候,又换了一种。这种帽子稍微向后倾,上面竖着有一些波浪一样的突起,这种叫做进贤冠,但是诸葛亮带的这种进贤冠和帝王带的那种通天冠很像。其实最常见的进贤冠也是《三国演义》中的那些谋士上朝时带的那种两边有纱巾的,头顶上是有一个部位像是桥梁的那种帽子。

  在唐朝的时候礼冠制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,高祖李渊(公元618年至636年)于武德七年(公元624年)颁布新律令,即著名的“武德令”,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,计有天子之服十四、皇后之服三、皇太子之服六、太子妃之服三、群臣之服二十二、命妇之服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