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不想种田第63节(1 / 2)





  船被炸得四分五裂,船上的喽啰伤的伤,死的死,水面上传来一阵阵哭爹喊娘的惨叫声。

  就在这混乱无比的时刻,荷月带着那帮侍卫从芦苇丛里钻了出来,他们或是用铁钩或是用刀,在水里乱钩乱戳一气,敌方人多势众,但此时哪有心思反抗,这些人又多是乌合之众,能逃则逃,能跑则跑。转眼间,一百多人逃得只剩了几十人。荷月这边则是愈战愈通,特别是荷月,她身先士卒,指挥若定,不但连杀数人,还活捉了贼首。

  江星月命船工将船划回来,迎接这些英雄。荷月和另外一个侍卫提着被捆得像粽子似的贼首,水淋淋地上了船,然后将那人往板上一扔。

  江星月坐在椅子上,一脸威严地开始审问他。

  原来这贼首名叫杨春,是本地有名的贼首之一。

  新任知府一到任就拿住了贼首杨春的事,很快就传遍了明州城。城中百姓那绝望的心中多了一丝希望,本地的土豪乡绅在默默观望,其他的贼人也在观望。他们都在拭目以待这个书生的下一步行动。

  江星月登岸后,看到城池荒废,市井冷清,不由得微微叹息,她知道这个地方很凋敝,但没想到凋敝到如此地步。

  江星月一到州府就马不停蹄的忙碌起来,她先是聘了三名刀笔熟练、熟悉本地风土人情的师爷,接着又挑选了几个踏实肯干的下属,还要招新兵、训练新兵。荷月整天也跟着她到处跑。

  江星月眼下的当务之急是防止贼人劫掠百姓。因为各地的秋收刚过,此时正是百姓较为富足之时,各处的贼人无不蠢蠢欲动。

  若是不能处理这个问题,她这个新知府的脸面是个小问题,百姓一年的口粮是个大问题。

  江星月一到任就带着侍卫师爷到处走访、了解情况。然而越是深入了解,她就越是头痛。这帮恶贼来无影去无踪,官兵很难擒获他们。

  她思来想去,最后想出一个办法。她命令那些今年收成不错的村子,在每个村落村口修一座木楼,上面挂一面大鼓。若是哪具村子发现强盗,就开始击鼓。邻近的村子也击鼓回应。同时,她还派士兵守住要道,再让一部分扮成百姓守株待兔。几日后,这些贼人果然来劫掠村子,他们刚一进村,木楼上就响起了咚咚的鼓声,邻近的村子听到鼓声也赶紧击鼓回应,鼓声渐次传递下去,一时间鼓声齐响。各村村民各拿家伙一起出来,堵住各处要塞。混在百姓中间的士兵上前奋勇杀贼。军民士气受到鼓舞,愈战愈勇,一举将贼人拿下,活捉大半。此事,震撼全州。百姓无不欢欣鼓舞,豪门士绅也不得不为之改观。至于那些强盗劫匪们,则是缩手不出。明州城内暂时平静下来。

  江星月这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,让人们对她有了新的认识,接下来的事情进展就顺利许多。

  直到这时,桐月才算是全面认识到江星月的过人才能。她真的适合做官。她知人善任,熟知律法,断案清明。对于劫匪强盗采取强硬手段,对于本地豪绅又善用怀柔手段,恩威并施,取得了不错的效果。

  看到江星月的事情走上了正轨,桐月便放心地忙自己的事情去了。她要忙的也有很多,明州城是百废待兴,机会极多。她组织了一个船队,一个商队,开始贩卖大宗货物。本地的特产物产运往其他州府,回来时再运回本州所需要的粮食、种子、农具等各式货物。明州城在江星月的治理渐渐恢复了生机,桐月的生意也跟着越来越好。

  荷月现在已经不跟着她混了。她每天带着一帮兄弟不是练武就是到处巡逻。不出几个月,街上那些寻衅闹事的地痞流氓全都被她收伏了。哪儿有盗贼劫匪,她总是第一时间赶过去,能活捉的就捉,不给束手就擒的就杀。众贼对她是闻风丧胆。

  桐月跟着荷月也学了几招,另外,她还学会了骑马。

  这应该是她最顺风顺水的时间,只短短几个月,她就积累了数千金,勉强跻身于土财主的行列。

  秋去冬来,冬尽春回。转眼间,已是来年二月。

  一天,江星月请她过去小酌。

  席间,她拿着一份邸报和一封留守京城的下人的家书念给桐月听。

  桐月静静地听着。

  第一件:柳栖白的父亲联合其他官员弹劾秦世容的父亲。

  第二件:白佑林新作的一首诗与柳栖白的诗有几句相似,被人指出抄袭,朝野哗然,接着又有人发现他以往的诗作也有类似行为,人们戏谑他是“生吞孟学士,活剥柳栖白。”

  桐月听完,问道:“你觉得柳大人能成功吗?”

  江星月默然片刻,神色恍重道:“我看很难。”她接着解释道:“当今圣上年纪已大,越来越宠信严相,严家父子经营多年,在朝中势力盘根错节,论心机,柳大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。况且,这种时候根本不是扳倒严相的最佳时机。柳家恐怕是凶多吉少。”

  桐月也跟着叹息一声。她接着又问白佑林的事情。

  江星月微微一笑,道:“怪不得我先前就觉得他的诗文风格太过杂乱,原来是这个原因。不过,他还年轻,若是吸取这个教训,痛定思痛,将来能翻盘也不一定。端看他以后怎么做。”

  两人正说着话,就见荷月不经人通报就急匆匆跑进来。

  她一进门就大声嚷:“姐夫,我刚得到情报:倭寇要来了!”

  ☆、第九十四章 回京

  第九十四章回京

  倭患是明州最大的祸患,其危害程度远甚于匪患。

  本朝初期,因为国力强盛,兵强马壮加上朝廷重视海防。所以,即便有小股倭寇来作乱也不成问题。然而,近几十年国力日趋衰落,朝政*,争权夺利者趋之若鹜,真正为国为民者少之又有,偶有几个不肯同流合污的,也被同僚排挤陷害。肯做实事的官员越来越少,肯来明州这种地方的也多是无奈之举,随便捞一票能调任就调任。对于明州的匪患倭患从来都是消极抵抗。官员越是消极,倭寇就越猖狂。这些倭寇组织严密,武器精良,战术狡诈,手法残暴凶狠,□□掳掠,无恶不作。沿海百姓无不恨之入骨,这些百姓,有条件的都内迁了。昔日繁华热闹的街市如今是十室九空,荒凉无比。

  江星月到任后,便开始训练卫所的士兵,可是卫所的情况十分不容乐观,士兵逃亡换籍者众多,明面上有上万人,而实际却只有区区几千人,还多是残兵胜卒,平日里训练又松弛,这些人怎么能用来打仗?

  没有办法,江星月只好从百姓中招募新兵。荷月这次起了大用,那些活捉的喽啰水贼们,被她一调教都成了士兵。这些喽啰身体素质不错,人也不笨,训练起来也容易。

  江星月和荷月在深入研究完倭寇之后,不但改变了练兵的方法,连兵器也随之更新,她给士兵配置了大刀、□□和仿制鸟统。既可以近身作战,也能长距离作战。

  明州百姓恨透了倭寇,所以招募新兵的事十分顺利。甚至还有不少商人主动损助军饷,有人捐钱,有人捐船,桐月也捐助了几千两银子和不少物资。

  其实按照江星月的原意,她觉得建立一支海上舰队更适合迎战倭寇人。有敌则迎敌,无敌时防敌,而不是被动地在陆上还击。可惜她这个想法奏到朝中并无人响应,江星月只得暂时作罢。

  对于倭寇的骚扰,江星月是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,因此听到荷月的报告并不惊慌。

  桐月猜测她肯定有事要与下属商量,便主动起身告辞。江星月对她说道:“也好,咱们改日再聊,你这几日小心些。最好不要单独出去。”

  荷月点头表示知道了。

  对于抗击倭寇这事,桐月帮不上忙,也只能在家静等江星月和荷月的好消息。

  她对于两人充满信心,但城中的百姓并非个个像她这样气定神闲。这些人或是亲耳听过、见过倭寇的残暴,一听到他们要登岸,吓得惶惶不可终日。

  这几日,明州城内充满着一种惶恐压抑的气氛。路上的行人比往日少了许多,个个如惊弓之鸟。

  府衙里的灯光彻夜亮着,成群的士兵走来走去。江星月不但调集了城内所有的士兵,连以前抵抗强盗的民兵也调来了,另外还征用了许多民船、渔船。

  荷月这几天也没回家,她不放心家里,调了许多手下的兄弟保护两个姐姐,还给桐月跟梅月拿来几只鸟统用来防身。这还不算,她甚至让人在房子底下挖了地窖。